菜单

浅谈功利主义与绝对主义下的道德标准

1月 10, 2020 - 日常废宅

当今时代条件下,我们崇尚对问题进行自由思考,对一个问题形成多元化的认知,但是,当我们面对一些答案不明确,各种支持我们进行判断的理论答案不一致的问题时,我们就会不可避免的陷入多元价值冲突的混乱之中。不论是杨朱的“一毛不拔”的观点,还是以“电车难题”为代表的一系列“道德难题”一直是哲学领域经常讨论的问题,时至今日,这些问题还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,在各大社交平台上,针对这类问题的讨论层出不穷,可见人们对这类问题的思考,从文明形成的初期就已经存在,并且至今仍无定论。
​ 我们来看一个有趣的问题:“如果杀死一个无辜的人就能消除全世界的饥饿,你会愿意这样做吗?”这个问题与受到人们广泛讨论的“电车难题”有异曲同工之处。他们都是一个“公正悖论”问题。关于公正的概念,最近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·桑德尔开设的公开课“公正:该如何做是好”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关注,也说明这类问题不仅是一个纯粹的哲学问题,而是一个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,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要面对的问题。

​ 要讨论这个问题,首先应从道德标准的角度去考虑,在结果主义的道德推理中,从十九世纪英国哲学家边沁的观点发展出的功利主义认为:在每个人的幸福都被考虑在内的情况下,能使得幸福最大化的行动就是正确的行动。而著名哲学家康德对于这个观点却有着不同的认知,也就是绝对主义的道德推理,即道德有其绝对的道德原则,在面对事情本身的时候,我们有着明确的义务和权利,不论结果怎样都不应改变我们的道德标准。在我的理解下,结果主义的道德推理和绝对主义的道德推理的区别,在于我们在面对行为时是关注行为本身还是关注行为造成的结果。

​ 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讲,将我们的行为引起的结果进行量化,只要造成的结果能够形成最大化的“善”,我们的行为就是符合道德标准的,换句话说,这样的行为就是“公正”的。那么,在这个问题的条件下,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出发,为了全世界人民的幸福而牺牲一个无辜的人,毫无疑问是正确的,也是必然是符合道德标准的。但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,我们应该如何为一个行为造成的结果定价呢?从直接感官上来讲,我们需要牺牲的是一个普通的人,或许这个人拥有自己的有家庭,有事业,但是与全世界所有受饥受寒的人群比起来,这两个群体的规模必然是处于两个不同的数量级。那么我们的问题就来到了,我们是否可以量化一个人生命的价值。针对这个,泛化来讲,其本质是寻找一个单位来衡量一个行为造成的后果,例如我们利用货币来衡量商业行为的盈亏,利用国际单位制衡量常见标准度量等。在这个问题的条件下,我们的直接感官告诉我们,牺牲这个无辜的人,获得利益的人数远超过牺牲的和受到波及的人数,但我们却没有一个“合适合理”的度量去量化这个后果。当然,这也与我们常说的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类似,我们可以为了大多数人利益而牺牲小部分人的利益,甚至剥夺小部分人的生命,换句话说,小部分人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被剥夺。

​ 在绝对主义的角度下,我们可以认为,在绝对的道德原则的约束下,有些行为是绝对错误的,无论这个行为会对多数人甚至整个社会带来怎样的正面影响,这个行为本身就是错误的,是在道德层面不应该被允许的。那么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就转换成,应该如何确定一个绝对的道德准则呢?在康德的绝对主义的观点下,绝对一个行为是否正确包含两个步骤,确定行为所依据的原则是否可普遍和可逆;确定行为是否把行为本身当作目的,而不是把行为当成实现目的的手段。换句话说,就是这个行为是否可以重复执行,而且这个行为时不计后果的。拿一个最近比较火的话题举个例子,当人工智能技术逐渐发展,自动驾驶汽车技术逐渐成熟,当我们面临紧急情况时,自动驾驶汽车必须撞向一个戴头盔的人或者一个不戴头盔的人,那么,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看,撞带着头盔的人会使得潜在的总损失最小。但是,这种行为如果是符合道德准则的,那么从绝对主义的角度来看,这个行为必然是可重复且不计后果的,那么这种规律性的行为必然会导致在之后的社会中,针对每一个戴着头盔上路的人而言,这些人会面临更高的风险,也就必然会导致社会趋向于不戴头盔出行,从而使得整个社会范围内的总损失量变大。因此,从这种角度来看,功利主义与绝对主义产生了相悖的情况。因此,在我们面对是否要牺牲一个人换取全世界的人民不再饥饿时,一旦我们选择了执行这个行为,那么必然意味着这个行为是可重复的,在一次一次的选择和行动后,我们有是否能说最初允许这种行为是遵循道德准则的呢?

​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杨朱曾说“古之人,损一毫利天下,不与也;悉天下奉一身,不取也。人人不损一毫,人人不利天下,天下治矣。”结合以上两种观点现在看来,这句话描述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环境。在这个社会中,人人都为了自己的利益着想,不会为了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利益;与此同时,社会也不会给予个人额外的利益,每个人都没有损失,每个人也都不为社会做贡献,社会将趋于和平和稳定。这种价值观虽然与我们赞颂的牺牲精神与奉献精神相悖,却在功利主义和绝对主义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,人人都信奉着确定的道德标准,社会的总体收支也趋于平衡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在这种理想社会下,人们既不会杀死一个无辜的人来换取世界范围内的消除饥饿,社会也不会给这种出让人民做出选择的命题。

​ 综上所述,我们在看待这个“道德难题”时,应该从不同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,对于一个行为,既可以利用结果主义的道德推理,也可以利用绝对主义的道德推理,也许这两者会产生相悖的结果,但我们要认清的是,我们只是站在了事情的两个方面,而不是应该陷入多元价值冲突的混沌。对于这个问题来讲,更应该从一个全面、准确的角度去分析评判,问题本身的真正价值自然值得我们探讨,但是我们仍旧不能忽视这些现有哲学理论对问题本身的分析和解释。

​ “如果杀死一个无辜的人就能消除全世界的饥饿,你会愿意这样做吗?”,如此一个开放性的,人类社会从古到今一直探讨的问题,仍然将继续存在下去,也仍然将会被讨论下去。

标签: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